查看原文
其他

我受够饭圈那一套了

饭团,芋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几天前,我们写了一篇客观聊聊肖战演技,我们自诩写的还算客观,但是发出去不久,依旧收到了来自各路粉丝的猛烈攻击。

如果是针对我们的文本身提出的反对意见,我们自然欢迎。但是许多人攻击的点却让我们匪夷所思。

比如有一个高频词,叫拉踩。

许多粉丝提出,我们比较鹿晗和肖战两位入围金扫帚奖演员的演技,是在拉踩鹿晗。


拉踩这个词是一个来自饭圈的术语,在微博上有时以谐音辣菜出现,也就是踩一捧一。指将自己的偶像和另一位明星作对比,以贬低其他明星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偶像,属于饭圈的大忌。

我理解这种词在饭圈的特殊环境中,有它存在的意义,是一种默认的饭圈运行法则,作为一个饭圈之外的人,我自然是无关干涉。

但问题也在这,我作为一个饭圈之外的人,我正在被粉丝强硬要求去同样遵守这个法则。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粉丝有意或无意地默认了饭圈法则,应该不止约束饭圈,而是约束他们目之所及的一切。


包括还有「下场无路人」这句话,这也是饭圈法则之一,只要参与话题讨论,便是带有饭圈属性的,或粉或黑,不存在真正客观中立的路人,路人发言往往会被摁头黑酸或摁粉籍。

于是因为我的评论,于是我很自然地在粉丝口中得到了两个身份,「路人」,「黑子」。

同样的,这些身份如果是在饭圈体系内,大家自然认领,是自己给自己贴上的身份标签词,那自然没什么问题。

但对于我来说,我根本没有想要占据这三个身份中的任何一个,我也不再这个体系内,我从头到尾其实都只有一个行事动机:

他演技好,我夸,他的演技差,我批评。

我并不是因为讨厌他而批评他,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夸他。

那你们凭什么要求我必须遵守你们的饭圈法则呢?

更可笑的是,还有粉丝说我们不用缩写,指名道姓都是一种失态,不尊重的表现。

很显然,这些把“饭圈法则”强制输出到饭圈之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一种很可怕的饭圈文化入侵——也就是将那套法则按在饭圈之外的人头上。

这种入侵,存在已久,也远不止干扰着我们媒体评论领域。

也因此,这种入侵,是今天我们必须出来反驳的。


我们还是从路人这个词开始说。

路人指的是谁?

在饭圈的定义里,是对自己爱豆不爱不恨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普通观众。

路人这个词在饭圈内被发明,用来称呼饭圈之外的人,但吊诡的是,它成为了一个饭圈干扰其他领域的通道。

因为路人属于饭圈视角的称呼,所以他们认定了自己可以规定路人应该如何。

也就是说,他们给我们造了一个词,然后就觉得我们应该是接受他们管束的。

也就是我开场提到的那句,让我感觉尤其莫名其妙的「下场无路人」。

这句话背后,是「饭圈没有理客中」这种法则的入侵。

饭圈不求交流,只看立场,所以他们默认饭圈之外也应该这样(下图仅为示例,不代表该用户裹挟路人)


当认知体系变成了单向度的非黑即白,逻辑推理用一句“下场无路人”就可以推翻,这就筑起了一层交流壁垒——思考壁垒。

这一壁垒表现在语言的表达碎片化,逻辑简单化。

我相信每一个网上冲浪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这两年在很多饭圈之外的公共事务上,大家的讨论越来越无效了。

不再是理据对理据的反驳,而是用“洗地”“带节奏”“洗白”“蹭热度”这些词来直接从你的动机上让你闭嘴。



这也是饭圈文化逐渐输出的一种干扰。

一个个特定的饭圈词汇省去了思考辩证的时间,简短粗暴的回击捍卫着圈子的集体共识。

充满情绪的缩写字比遣词造句来的方便,成了表达时的下意识选择。

当这些脱胎于饭圈的词汇被大量机械重复,同样被饭圈外互联网用户所使用,在它们涌入公共议题的讨论时,无疑对议题的严肃性和复杂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另一方面,饭圈文化在侵袭许多行业的正常生活。

例如之前我们也写过的校园应援,个别作为粉丝的老师将饭圈思维带上课堂,影响三观塑形期的未成年人。


还有之前疫情期间,官媒直播间给所谓的“挖掘机天团”开了助力榜,没有生命的机械被赋予了“叉酱”、“蓝忘机”这样爱豆向的昵称,并迅速组建起了粉丝团,从拟人一下子走向偶像化。

公共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就这样被消解了。


饭圈文化从商业造星系统里孕生,在商业的链条里环环运行是没有问题的。

但在饭圈一次次介入其他领域,甚至渗入教育系统的时候,是真的需要警惕「饭圈文化入侵」了。


那么,本是圈地自萌的粉丝文化,为什么会过界?

这就要涉及到饭圈的本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以上的“饭圈入侵”行为,实际上多数只发生在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中。


你极少会看到,传统演员或歌手的粉丝去组织控评。

这是因为流量明星的粉丝更疯狂么?

当然不是,香港上世纪“四大天王”时期,许多粉丝的极端行为远比现在要恐怖的多,不同粉圈之间的矛盾分分钟变成流血冲突。


流量粉丝看似疯批的行为背后,其实有着专业严密的经济逻辑。

众所周知,流量明星实际上类似娱乐性的商业产品。

粉丝本质上是明星个人意志的延续,是明星商业价值变现的最后一环。

看起来疯狂失控的粉丝行为背后,实际上是理性的设计,一切都是为明星的商业利益服务的。

上个月,博客天下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位艺人宣传工作人员一天的工作:

“安排十几个微博营销号、上千个水军实时号,准备图文物料,通知粉丝后援会发力,让数据供应商预留服务器准备开刷;”

“他会不断刷新屏幕,截图艺人在热搜上的最高名次,将其放进艺人介绍资料,然后发往各个品牌、媒体,乃至选角公司。”


这段文字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正常流量艺人商业变现的日常。

每一次粉丝看似失去理智的行为,都是为了明星利益的最大化。

看似莫名其妙的数据榜,更是直接和明星的商业价值挂钩。

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微博数据,都是明星热度和粉丝购买力的证明,更是明星接触资源的最重要武器。

这才是饭圈行为“入侵”高发的根本原因。

会到路人的微博下攻击,是因为“带大名”的内容上了明星的广场,被品牌方看到,不利于明星的形象;


之所以比较两个明星会被称为“拉踩”,是因为“拉踩”通告是艺人之间常见的竞争手段,粉丝无力判断发言的到底是路人还是黑粉;

粉丝其实是没有主观恶意的,他们也没有心思去料想这种饭圈法则的输出会对公共事务和其他领域造成多大的破坏。

他们单纯就是想自己的偶像可以利益最大化,为了这件事是可以不计成本,甚至部分人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这样一来,“频频越界”也就不难理解了。

写在最后

所以,是粉丝需要明星吗?

其实是明星需要粉丝。

我们并不想污名化粉丝群体,或者把刻板印象架值在每一个人身上。

只是饭圈文化对正常生活的入侵已呈摧枯拉朽之势,以至于我们每写一篇关于娱乐文化的文,都能感到饭圈文化比先前更甚了些。

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也许得等有朝一日明星无法再依靠流量获得经济利益,也许得等商业造星模式的根基消失,饭圈思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当然,上段话近乎不可能,资本一定是逐利的,无可厚非。

但我们能做的,是支持好作品,不为劣币买单,不让理性让位于冲动,不被单一的思维裹挟。

多表达,多交流,不要怕。


音乐//SLIGHT-:(
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上一篇文聊得是我们即将发布的周年纪念款周边,将于明晚(7月9日22:00)正式发售,我们会提前小时发布于这款周边的具体介绍和购买方式。


如果还没看到,可以点击这个图片进一步了解: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